昨天在關渡站二號出口撿到一隻水鳥寶寶。
機車騎到巷口看到地上一個灰撲撲的球,但又不像麻雀看到車子會飛走,
反而楞楞的站在原地,才發現是隻剛出生的鳥寶寶。
鳥寶寶長的矮矮的,嘴巴很長,應該是什麼「鷸」。我手一張他就自己走到我的手掌窩著,讓我的手上心上都軟軟熱熱的。
一隻有能力自由飛翔的鳥,卻如此甘願窩在我手上,不禁讓人有點驕傲。(果然是管不住男人才有的感慨)後來路過的男生說要帶他去鳥會,我就把他拜託給那個男生了。如果有人知道水鳥寶寶的下落,麻煩告訴我一下,謝謝!
剛剛在回家的路上,又看到一小團東西,我已經養成習慣,只要看到地上一團東西就開始默唸「阿彌陀佛」了。然後,一隻大黑狗茫然的在那一小團東西旁走動,我確定我從大狗的眼中看到了心痛。
我不知道該怎麼辦,我想停下車來,但是我不敢(我果然不是當醫生的料)。多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?為什麼沒人教我怎麼面對生命的消逝?為什麼沒有人在我挫折、茫然、失望、心碎、弱懦的時候,堅定的指引我方向並告訴我他會一直陪著我。
最近一直在想「活著」這件事。(我一直學著不去想這個問題,終於還是又想到了。)我不想變成因為不得不活著而處處委屈忍耐的人,也不懂為什麼這是我的生命卻一直得活在別人的價值觀下,也不知道我的生命對我對別人對整個宇宙到底有什麼價值,也不想評估拼命想讓看輕我的人認錯這件事有多愚蠢。
有時候覺得跟所謂的現實很疏離。我問過Jonathan,我要怎麼證明生命不是場夢,他說不知道,叫我論文不要選沒有答案的題目。如果這是場我的夢,我何必還得討好你們這些人;如果這是我的夢,那我醒來後是不是又要面對另一個辛苦的人生?
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
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
【科普作品】椰果變面膜
熱死老娘!不想寫稿…不過冷的時候也不會比較想寫。寫稿真的很痛苦耶> <
這期一路採訪都很不順,跑了四間實驗室,只有這間比較OK。(不過寫完以後我覺得很不OK啦!自己也不是很想再看了。)這間實驗室的學弟妹們一開始都好害羞,害我也很害羞,後來才發現大家都很認真很可愛。
走了以後才想起來鴨子說要帶我去吃什麼小吃,下次還有機會別忘了帶我去吃喔:)如果你們有來台北也歡迎來找我玩。
這系列整個執行起來真的還滿辛苦的,最大的樂趣就是認識實驗室裡面很宅又很可愛的小朋友們(我一直想說這系列可以叫「宅男大觀園」)。
從第一期元老長榮、博文(ㄟㄟ…你留言給我也沒有說怎麼聯絡啊!)、一直都很支持我的熊、被我煩很久還沒寫出來的獸醫同學、苦海女神龍佳艷(真的很正,請大家踴躍認領),很多很幫忙的科普同行:范欽慧小姐和scimage等一堆網友、解決我很多疑問還把床讓給我睡的老妹、常常潑我冷水的老媽 @@。(咦…現在是得獎了嗎?)真的很謝謝大家的幫忙。
當然很辛苦,這系列的苦水可以另外寫一本書了。不過現在在咖啡店超級熱就不抱怨了,不然我怕會更熱。
如果有冷氣比較強的實驗室,麻煩報給我知啦!
------
大標:椰果變面膜
小標:細菌性纖維的前世今生
撰文/林韋萱(經典雜誌特約撰述)
攝影/徐安隆(經典雜誌攝影)
生活中太多不能相信的事了:打紅光讓蘋果看來鮮紅欲滴的水果攤、看到飼料特別聽話的小狗、婚前的公婆、卸妝前的辣妹……。
還有椰果。
這個高纖、健康、從果凍、飲料店熱賣的綠茶,到「才不會忘記你呢!」的鮮奶優格裡面都有添加的食物,其實不是任何一種水果。我曾經下巴台的老高指證我朋友:「椰果才不是椰子肉,是鳳梨心!」其實,椰果既不是椰子果肉、也非鳳梨心,而是經過木質醋酸菌發酵的產物。椰果QQ脆脆的口感,就是來自木質醋酸菌的代謝產物——細菌性纖維——造成的。
為了探求椰果的身世,我拜訪了宜蘭大學食品系的陳輝煌教授及林世斌教授。
林世斌教授是釀酒醋的專家,常常為了「學術目的」跟同學把酒言歡。他以什麼都敢吃聞名,有回把只融於酸性物質的幾丁聚醣粉末丟進嘴裡,由於口水是弱鹼,無法順利溶解的幾丁聚醣就這樣把嘴給黏住了。
身兼奈米科技中心主任的陳輝煌教授,研究主題隨趨勢不停在變。他的專長是水產加工,最近剛結束了如何讓炸麵衣復熱後保持酥脆的研究。目前接了大型奈米教育推廣計畫,以及如何把椰果做成奈米生物薄膜的研究。
椰果的身世
提供椰果做為實驗室材料的,是宜蘭生偉生技公司的釀醋廠。這間釀醋廠座落在水田和半倒的紅瓦屋旁邊,遺世獨立有如渡假小屋。醋的成品酸甜可口、有益健康,但是在釀醋的過程,釀醋廠中充滿燻鼻的醋酸味,讓人很難保持禮貌的微笑。
廠長林先生身著白袍、帶著浴帽爬上梯子、打開比人還高的不銹鋼醋桶。醋液上的一層厚達兩公分的醋膜,這是釀醋主要功臣——醋酸菌——的副產物,也就是俗稱的椰果。由於「椰果」聽來比較像是要放進嘴裡吃的食物,然而這醋膜散發著夏天一群打完球的男生湧上公車的味道,所以我們還是稱它的英文名字「NATA」以區別能吃和不吃的椰果。
話說釀醋用的醋酸菌有點大小姐脾性——愛佔地盤、又怕曬太陽。把她丟進酒,她會將酒中的酒精吃掉轉換成醋;但攝取營養源同時,醋酸菌為了避免其他雜菌的污染與干擾、也減少紫外線的殺菌作用,這個大小姐會從外膜長出直徑僅有約頭髮十萬分之一(1.3奈米)的微纖維(稱為細菌性纖維或細菌纖維素),這些極細的纖維再糾纏成較粗的纖維束,最後交織形成一個立體的纖維網,菌體就如同蠶寶寶作繭自縛嵌在細菌性纖維中。
釀醋的形成的椰果很難引起食慾,完全不像市售的又白又Q,而是有點濁濁黃黃的。摸到醋桶中軟滑如水母的醋膜後,我用肥皂洗了一天,手上酸味還在。林廠長也說,醋酸菌會附著在身上。他每天回家小女兒直埋怨「爸爸好臭」,而不願意讓他抱。
市售的椰果當然不是釀醋過程中的副產物,而是特地將木質醋酸菌放入果汁或其他含糖液體中讓他發酵。在東南亞地區,通常用椰子汁或鳳梨汁來培養椰果。在台灣,有學生曾經做出咖啡、葡萄、抹茶、紅麴等特殊口味的椰果。林世斌教授也曾經把宜蘭特產金棗製成椰果,更曾經帶領學生全副武裝穿上長雨衣、戴著全罩式安全帽勇闖蜜蜂禁地,辛苦採集紅肉李來加工成鮮紅的紅肉李椰果。
細菌性纖維的應用
椰果除了拿了吃以外,其中的纖維也被廣為應用在各個領域。只是,在做成產品上市時,為了不要引起消費者恐慌,把細菌性纖維改名為生物纖維。但是,其他種類的纖維從甘蔗渣到蜘蛛絲,也都是生物纖維,所以稱範圍比細菌性纖維廣大的多。細菌性纖維被添加在貢丸、香腸中增加口感,也被拿來用於音響振動板、造紙工業、紡織業等。英國有家生物服裝設計公司BioCouture,已經在衣服中放入生物纖維。這間公司的終極目標是把模特兒人台放在培養基(提供微生物發酵生長時所需養分,如碳、氮等,的液體或是膠體)裡,直接從桶子中長出一件件的細菌性纖維衣服。
細菌性纖維最普遍的應用還是在美容、生醫領域。因為它的纖維是目前發現最細的、觸感跟皮膚接近、保水力、彈性都很好。因此像是需要高度彈性的人工血管、講求透氣舒適的人工皮膚、還有藥妝行都買的到的細菌性纖維面膜都以此為材料。
藥妝店一片賣上新台幣三、四百元的細菌性纖維面膜,其實就是細菌性纖維。跟傳統不織布面膜比起來,保水、服貼、透氣性佳。但老實說,主要影響面膜功能的並不是基材,而且其中的精華液。有沒有必要為了基材而多花上幾百塊,就要自己衡量了。
市售不織布面膜,和細菌性纖維面膜中除了觸感有異,添加精華液的方式也大不相同。不織布面膜的基材是乾的不織布,直接注入精華液即可;但是生物面膜中含有99%的水分,已經無法再吸收水分了,所以要將面膜泡在精華液中(有點類似醃泡菜的原理),利用濃度差異讓精華液滲透到面膜中。
關關難過的研發過程
陳輝煌教授所帶領的奈米生物材料實驗室,也同樣在試著把細菌性纖維做成面膜。難就難在材料來源並非如市售面膜一樣自己培養NATA,而是由生偉生技公司釀醋時打算丟掉的NATA回收而來。
在過去,釀醋產生的NATA會直接丟棄,雖然屬於天然可分解物質,但是味道不好聞。也因此林世斌、陳輝煌與之進行產學合作,看能否把廢棄物重新利用、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,也同時研究其中奈米級纖維的特性。
環保之路大多吃力不討好。這樣一個立意良善的目標,其中卻有諸多矛盾和障礙。我們先來回顧細菌性纖維的優勢:強度高、保水力強、環保可分解。
由於釀醋的NATA味道太重,不可能直接泡入精華液做成面膜。所以必須要經過幾天的漂洗,再以果汁機打碎、脫水,重新組合成面膜,如此才不會有醋酸味。然而,經過這幾個步驟處理的纖維,雖然變的乾淨潔白,但細菌性纖維的優點之一「強度」就被犧牲了。
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就是不同於不織布纖維可以乾燥後後再吸水的特性,細菌性纖維因為彼此靠的十分緊密,原本把水分抓很緊的纖維,一旦脫水,纖維和纖維就透過大量的氫鍵結晶,而團結不分開了。結晶產生之後,纖維間原有的微細間隙不見了,讓水分很難重新回到纖維間,也造成細菌性纖維「復水」能力大大減弱,摸起來像保麗龍一樣粗糙。就因為這樣,又損失了「保水力強」的這項優點。
「兵來將檔,水來土掩」,要增加基材強度和復水性其實有辦法,只要加入膠類就好了。加入膠類一舉數得,一方面可以把纖維連結在一起以增加強度,另一方面親水性的膠類也可以負責吸收要加入的各種精華液。
然而,膠體加下去,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。濃度低的膠類,對強度增加沒什麼幫助,只有濃度高的膠體才能達到提升重組強度的優點。然後濃度高的膠體,會讓面膜變的太厚太硬,感覺像是戴面具,不像敷面膜。而且重到只能躺著敷,站起來就會掉下來,一點也不像市售細菌性纖維面膜一樣柔軟服貼。
既然這麼麻煩,何必堅持為了環保添加細菌性纖維?直接用膠類做面膜就好了。陳輝煌說,單獨使用明膠的透氣性不好,加入細菌性纖維後,除了透氣佳、能停留在臉上的時間變長,細菌性纖維的耐熱性也能讓怕冷的人「熱敷」面膜。在寒冷的冬天,不需要把又濕又冰的面膜貼在臉上,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是一大福音。
除了保養用的生物面膜外,這間實驗室也自己培養NATA進行各項應用。比方說要做人工皮膚的NATA,需要長時間接觸皮膚,因此必須比面膜用的NATA更透氣、更能抗菌。另外曾經有拉麵廠商跟陳輝煌接洽,希望做出在高溫可以溶解的可食性生物薄膜。這樣一來,不用特地把封口膜撕下,而可以把麵條連帶包裝拿去加熱,並把膜直接溶解到湯裡一併享用。
不幸的,這個「可食性」薄膜已經出現了第一個犧牲者。實驗室的人曾經把可食性薄膜丟進魚缸餵金魚,結果隔天金魚就翻肚了。我一直很想試吃實驗室製造的生物面膜,來考驗是否有他們說的那麼天然環保,但在聽了金魚的故事後,我想這產品應該尚未到達人體實驗的階段。
椰果雖然以食物的型態最廣為人知,但其實他也以NATA、生物纖維、生物薄膜、細菌性纖維等名字活躍於各個科學領域。之前有人提出該替椰果正名。但試想到茶坊說出:「老闆,一杯半糖去冰細菌性纖維奶茶。」多少有點倒胃口。椰果的身世,你知我知就好,就讓他繼續保留這個浪漫的名字吧!
【Box 】替細菌平反
知道椰果的身世後,先別急著把口中的椰果吐出來。
當告訴我朋友椰果其實是細菌性纖維,他堅定地說:「那我以後不吃了。」其實細菌只是微生物的一類,如果真的那麼怕這些微生物的話,那他也要戒掉經由酵母菌發酵的啤酒、麵包、乳酸菌發酵的優格、甚至火鍋裡的香菇、木耳;萬一生病了,不能服用抗生素,老了以後不能吃納豆激酶防止血管栓塞。想追求無菌生活,幾乎不可能、也絕非好事。
就跟人一樣,每種細菌有他不同的個性。有的喜歡氧氣(醋酸菌)、有的討厭氧氣、有像酵母菌一樣分裂人格,繁殖的時候需要氧,但發酵的時候又厭氧、有喜歡泡溫泉的嗜熱性細菌、也有的很能欣賞阿爾卑斯山冰河風景的嗜冷性細菌。
瞭解細菌的個性,就能趨吉避凶、對人類生活助益極大。
比方說大部分的細菌都愛吃糖,也藉由代謝糖份生長,但也有口味比較油膩的吃油菌。當船隻漏油造成油污染時,這種愛吃油的油污分解細菌就可以進行相對環保的生物復育工作。嗜甲烷菌中會將甲烷轉化成甲醇,為預防全球暖化助一臂之力。最近很紅的微生物燃料電池,也是利用細菌分解廢水以產生電力。
我們可以把細菌(或是其他生物)當成小小的工廠。在人類既勢利又自我中心觀點下,細菌的功能及代謝產物,如果對人類有用,我們就叫他好菌;然而他若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,我們就避之唯恐不急。
但是,就像把人類為好人和壞人,這種二分法也太簡單了、也太小看菌類了。拿最近很紅的肉毒桿菌來說,當把他產生的毒素吃進肚子裡,輕則有視覺障礙、嚴重的話就可能會致死;但在美容上如果應用得當,則可以去除皺紋、讓肌膚平滑,讓熟女繼續跟年輕小伙子約會。
【BOX2】
小標:生小孩補家計的
大標:窮校求生法
「自恃聰明的人,常得罪別人;太重感情的人,容易受傷害;意氣用事的人,會被孤立。總之,這個世界不好混。」
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兼奈米科技中心主任陳輝煌,從他皮夾裡掏出一張複印紙,上面是他幾十年前他媽媽摘自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《草枕》裡的一段話,給在學術圈闖蕩的陳輝煌警句良言。
如同最後一句話,學術圈的確不好混。尤其對帶領實驗室的教授來說,除了有血緣關係的一家子人要養,實驗室中還有更大一家子要養,因此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,接了許多非本業相關的計畫。但可能每個經費都只有新台幣五萬、十萬元,對實驗室來說只是杯水車薪。
有許多資源不充裕的實驗室,老師對學生照顧有加,也希望多些經費來源讓大家多少有點補貼。但由於接了五花八門的計畫,學生、助理要處理的事情也跟著又多又雜,因此又要增添人手,人事成本提高,又因此不得不接更多小計畫。有點類似農村社會生一堆小孩來幫忙工作貼補家用,卻又花費更大的無限循環。
毫不意外的,學術聲望好的名校容易申請到經費充足的大計劃,實驗室全體成員共同合作一兩項大型、長期計畫,比較容易做出成績。而不知名的實驗室,就只能跟地方性的公司、農會合作,實驗內容多為市場導向、容易淪為廠商的實驗室。產學合作的研究主題也龐雜,讓實驗室無法專心一致在特定領域發展,也因而難有重大學術成果。
強者恆強的殘酷邏輯,在學術界似乎很難打破了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